首頁 > 服務項目

服務項目

語言/認知

小兒神經語言障礙簡介

小兒神經科歐善福兼任主治醫師(88年1月)

 
語言是人類社會互相溝通思想及情感的工具,它包括了說話、寫字、符號、語言、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語等。聲音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是人類最早開始的符號學習,它牽涉三組器官:聽覺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以及構音系統,其中任何一種器官有問題皆會產生語言發展的障礙,而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最重要。

一、兒童語言障礙的特色:

  • (一)兒童與成人之語言障礙最大的不同在於兒童語障牽涉到階段的成長與學習。
  • (二)兒童語言成長是按著基因內建的藍圖逐步完成,有其一定的步驟。
  • (三)語言學習是中樞神經順應環境的刺激所產生的結構功能上的修正。
  • (四)語言能力剛出生時並不具備,要在隨後的三—五年內逐漸習得。
  • (五)兒童時期中樞神經系統基本上尚未完全發育定型,可塑性高,代償性也高。
  • (六)不同性質傷害所造成的語障也不同。

二、影響小孩話語及語言發展的因素:

我們可歸納為

  • (一)語音環境:如幼兒自閉症、過份被保護者、家庭失和的小孩、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家庭對小孩缺少關心等等皆會造成外界刺激不足,影響語言的發展。
  • (二)聽覺系統:語言的發展必須經過吸收及學習,如果聽辨能力有問題,自然會影響到語言的學習,發音也就可能不準確或被扭曲,甚至成了「啞巴」,聽覺問題若能愈早發覺加以矯正,對小孩未來的語言發展會愈週全,通常我們把講話的年齡定在兩歲到兩歲半之間,雖然每個小孩的語言發展不盡相同,過了此年齡還不會講話,就必須詳細的身體檢查,包括聽力檢查。
  • (三)中樞神經高皮質功能:如腦性麻痺的小孩或腦部受傷的兒童,其語言的發展可能較慢,或者在臨床上稱之為失語症。
  • (四)週邊構音器官:所謂構音,就是由肺部呼出的氣流,經過聲帶粘膜的振動,由咽、顎、牙齒、舌、唇、鼻腔等器官的動作及共鳴,發出聲音的過程,所以這中間的任何器官有缺陷,都可能造成構音異常,最常見的就是兔唇、顎裂,牙齒咬合不良,舌繫帶過緊,這些都可由手術矯正得到較滿意的結果,但語言的訓練通常是必要的配合過程。

三、從臨床觀點來分析,小兒語言障礙的症狀及徵候:

  • (一)語音異常:如聲帶麻痺、聲帶發炎或聲帶結節(小孩少見)所引起的聲音沙啞。
  • (二)構音異常:前面已提過不再詳述。
  • (三)語言異常:牽涉到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語言中樞神經細胞的分化,訊息傳遞及神經細胞之間的聯會。
  • (四)語暢異常:如口吃,是一種節律失常的語言缺陷,有遲疑不決,重覆字音,拖長或阻斷語言等症狀,通常是心理因素造成,所以患者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會加重症狀。而我們此篇所討論的主題著重在小兒神經語言障礙方面。

四、造成小兒神經語言障礙的病因:

大致可歸納為

  • (一)純粹講話異常:患者可以與人溝通,語言思緒皆沒問題,只是講不出來,如重症肌無力及週邊支配講話的神經受損。
  • (二)環境的剝奪:缺少聽覺、視覺、觸覺的外界刺激。
  • (三)後天性腦傷:如腦膜腦炎、腦外傷、窒息、腦中風或腦性麻痺等。
  • (四)原發性腦部異常:如腦先天畸型、染色體異常、腦皮質層分化異常等。
  • (五)其他:如癲癇病童發作後或發作時引起的語言障礙。
認知

一、認知能力的定義

張春興(1989)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指出,認知(cognition)為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的涵義廣泛,舉凡知覺、記憶、想像、辦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之;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及個體在生活環境中究竟如何獲知,知之後在必要時又如何用知。認知發展是除了智力發展之外(狹義的定義),泛指一切認知行為的發展。

二、認知能力的內涵

  1. 知覺(perception):指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圍世界的事物做出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
  2. 記憶(memory):引起個體反應的刺激、事件、形象、意見等消失之後,個體仍能保留原反應的心理功能;對內在心理結構或大腦生理功能中假設的一種儲存訊息的系統,以及方便隨時使用的處理歷程;個體在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需要,而對某些訊息予以收錄、儲存,以便隨時使用的處理歷程,如長期記憶、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工作記憶等。
  3. 注意(attention):指個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去反應,並從而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活動。
  4. 概念(concept):指對人、事、物等概括性的意念。人們辨識事物與分類事物的思考都是以「概念」為基礎。
  5. 想像(imagination):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組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6. 判斷(judgement):視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或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
參考資料: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31-33,華書局有限公司。
TOP